有時方言不正式有時不說還吃虧
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shù)據(jù)庫山東庫建設濟南市調(diào)查工作啟動儀式上,市民代表、69歲市民董世琇是位在省府前街長起來的地道“老濟南”,秀了一段濟南話后,她告訴記者,親切的濟南話都被年輕一代忘記了,自己的第三代人更是不會說了。“滑稽的是,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太在帶小孫子、小孫女時,也說起濟南普通話。”她說,兒子兒媳怕孫子學說話時染上“濟南味”,弄得他們這些老人都不知道該咋教孩子說話了。
很多人覺得說普通話“洋氣”,說濟南話土,在一些高檔商店里說濟南話,甚至會引來服務員“異樣的眼神”。月嫂不會說普通話,找個活兒都難。
可是,在濟南生活不會說濟南話也會帶來不便。小方不是濟南人,大學畢業(yè)后留濟工作,上學時他并沒發(fā)現(xiàn)說普通話“吃虧”;但工作后,有時候說普通話會被別人當成“外地人”或是“書呆子”。在一些地攤上買東西時,對方往往“欺生”,故意抬高價格。
濟南民俗專家張繼平介紹,濟南話之所以顯得土,是因為保留著許多古漢語中的詞匯和語音。比如,“夜來”的意思是昨天,這是宋代語匯,李清照的《訴衷情》中就有“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濟南話中最具特色的“賽”,字音是來自于元代,是蒙古語中的一個音,在濟南與當?shù)卦~匯融合,形成特色語言。
張繼平曾表示,方言土語是反映一座城市社會、歷史、人文進程的“活化石”,這種草根民間文化和其他文化融合,構成了特有的濟南文化。
(記者潘奕軒 實習生王清華)
保護好濟南話 留住歷史傳承
人類文化的載體主要有實物、文獻和口語三種,口語承載的是最原始、最重要、最豐富、最有草根價值的文化。濟南話不僅是人們相互溝通的工具,更是承載著這方土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一筆“豐厚財產(chǎn)”。除了積淀著世代濟南人的智慧,這些別具風味的話語還緊緊牽系著濟南人之間特有的情感。人在異鄉(xiāng),不經(jīng)意間聽到一句濟南話,總會覺得無比溫暖。平日的采訪中,一句帶著濟南味的“大姐兒”“老師兒”,也總能為之后的交流營造一個美好的氛圍。
除了“建立語言資源有聲數(shù)據(jù)庫”,在學校教育中適當開展接地氣的“家鄉(xiāng)教育”,在校本課程中加上一點“濟南話課”,或許也是保護濟南話的有效方法。 (記者李巖)
延伸閱讀:尋找最土濟南話發(fā)音人 山東各地方言將被錄音保存家中老人說方言會導致孩子學說話困難濟南方言劇《泉城人家》呈現(xiàn)原汁原味城市精神韓紅《軍歌嘹亮》首當主持 方言分分鐘擺平黃綺珊濰坊大一男孩手繪萌漫畫 推廣本地方言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