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記者了解到,浙閩會館位于濟南市歷下區(qū)黑虎泉西路23號,原有一山門、二山門、戲樓、中殿、山門及東西配殿等附屬建筑組成,結構組合采用勾連搭發(fā)式,布局緊湊。戲樓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東西兩側各有一五楹的二層外廊。建國后一山門、二山門被拆除。
歷史上濟南府是中國北方主要的商業(yè)和交通中心,全國各地商家云集泉城經商建業(yè)。這些客居在外的商人們?yōu)楸阌陂_展商業(yè)活動,加強同鄉(xiāng)之間的聯(lián)誼和協(xié)作,維護自己的利益,紛紛在濟南建設會館。
據(jù)《帝京景物略·卷四·嵇山會館唐大士像》(明·劉侗、于弈正著)記載:“嘗考會館之設於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間……用建會館、士紳是主。凡出入都門者,籍有稽,游有業(yè),困有歸也。”具有同鄉(xiāng)、行業(yè)聚會性質的會館在清代發(fā)展到了昌盛時期,至清末,濟南府有各地商人建的會館十余處,成為各地商人在濟從事商業(yè)活動的主要場所。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在濟的浙江、福建商人集資修建了這所具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高大雄偉的會館。每逢節(jié)慶之日,浙閩官紳集聚于此,募捐、議事、祀神、會餐、請戲班唱戲等,熱鬧非凡。
會館西院墻上保存有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的“九畹芝蘭”四字石刻,落款為航人金農,字跡蒼勁有力,獨具個性,是書法藝術的珍品。浙閩會館主體建筑木結構雕刻、彩繪精細,是濟南現(xiàn)存唯一保存完整的會館建筑,為人們研究會館建筑歷史、建筑技術、雕刻彩繪藝術、民俗文化等提供了實物資料,1979年被濟南市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據(jù)介紹,原北大門在寬厚所街上,其南門(即今大門)在黑虎泉北側的南馬道街上(今黑虎泉西路)。1956年關閉了寬厚所街的北門,始用南門。今大門坐北面南,大門是卷棚頂小青瓦屋面的門房,三開間,前有廊柱,進門為三柱間的雙坡硬山屋面大廳,廳得四周和門房皆為木隔扇,南墻隔扇上方有如意紋裙板,卷草紋門窗罩,雕刻簡潔,保存完好,北墻的木隔扇可開可閉。開則與北戲樓大廳連為一體,滿足眾人聚會和社戲對空間的需要,閉則自為一廳,可會客宴賓。過隔扇門之后是戲樓,戲樓為五開間六柱進深的廣廳建筑,廳的東、西、南皆設有看戲的樓座,戲臺東西兩側各設木樓供上下。戲臺上方彩畫、天花彩繪雖不精細但皆保存尚好。浙閩會館內的戲樓、大廳、南門等建筑屋面互相連接,高低錯落,縱橫交叉,渾然一體,雄偉壯觀。
浙閩會館今為濟南市汽車工業(yè)公司貿易中心用房,是1979年濟南市的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浙閩會館作為濟南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會館建筑,使人們研究建筑歷史、建筑技術、雕刻彩繪藝術、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附近一處老宅已消失
鬧市中的浙閩會館,歷經戰(zhàn)亂及各種運動,卻能保存完好,探究這背后的故事,對于“保衛(wèi)老宅”來說,或許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金家大院、李家大院和浙閩會館,是寬厚所街附近三座具有典型意義的民居。與今年大院前些年的搖搖欲墜、李家大院的灰飛煙滅不同,浙閩會館與它們共同歷經戰(zhàn)亂及各種運動,但是卻一直完好的保存著。
“浙閩會館確實是濟南市保存較好的老建筑,我認為保存完好的原因有這么幾個。”在這里在這里生活了大半輩子的王師傅說,“一是1979年就成為了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在20世紀80年代,濟南市政府曾對浙閩會館進行過維修,2007年經濟南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多方籌措資金,投資300萬元修繕后作為老干部活動中心。”按照王師傅的說法,政府的重視和房屋所有單位的維護是浙閩會館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
在浙閩會館大門外,齊魯網記者看到了“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浙閩會館 濟南市革命委員會一九七九年九月三日公佈 濟南市人民政府立”的字樣,還有“濟南市國資委慈善分會濟南慈善總會”字樣的牌匾,以及門前樹立的“濟南老年大學國資委分校”和“濟南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老干部活動中心”字樣的牌子。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