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亦精彩···木須肉
木須肉是一道傳統(tǒng)的京味兒菜。我這么說可能有些筒子會反對,感覺木須肉像是山東方面的風(fēng)味。呵呵,也木有錯吧,都算是北方菜系。那今天咱們就先聊一聊這京味菜。要說這北京的京味兒菜,它基本上是由山東的魯菜進行改良和想當年皇宮里頭的御膳菜品這兩大類組合而成的。木須肉就是其中的魯菜改良,它的起源據(jù)說是山東的孔府(孔家菜),除了豬肉和雞蛋,在山東它的配菜是黑木耳和玉蘭片。而北京的做法是必須有黑木耳,黃瓜和黃花菜。之所以如今發(fā)展成了一道家常菜,我想主要勝在了原材料的大眾化上吧,所有的原料對于北京人兒來說都再熟悉不過了,而且以今天廣受人民群眾筒子重視的的營養(yǎng)搭配看來也是相當?shù)魏侠恚坏榔胀ǖ募页2,里面有菜有肉有蛋有營養(yǎng),內(nèi)容極其之豐富········
關(guān)于木須肉名字的由來,我想不知道現(xiàn)在諸多80,90外加00后的筒子是否了解?您要是認真仔細的在菜里扒拉扒拉,估計也找不到木須,那為嘛叫做木須肉呢?嗯,這菜名兒和北京的地域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關(guān)系,木須肉中的“木須”正字應(yīng)該是“木樨(發(fā)xi音)”木樨是桂花樹的別名兒,北京話的語速較快,有時會有吃字兒或吃音兒的現(xiàn)象,就這麼叫著叫著,慢慢滴“木樨”就叫成了“木須”。而菜名兒中的木須指的是這道菜中用的雞蛋,在北京方言中,提起蛋這個詞兒有一些忌諱(因為蛋這個字兒在很多侮辱性詞句中總能找到它的身影),所以,一般老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少用(精神文明建設(shè)嘛)在老北京時期管生雞蛋叫做雞子兒,南方叫的皮蛋這里叫做松花兒,用在菜里因其顏色金黃(和桂花顏色一樣)所以叫做木樨。比如炒木樨肉,木樨湯等······
好了,說了這么多(請理解,本人語言組織能力有限,廢話較多),也不知道筒子們聽沒聽懂,還是來看看制作吧。另外我再補充兩句:這道菜里的胡蘿卜是我個人擅自加的,一來是配色,二來多吃有益健康·······
美食主料:豬里脊肉200克,雞蛋4個
配菜:胡蘿卜半根,黃瓜1根,水發(fā)木耳50克,水發(fā)黃花菜50克
調(diào)料:腌肉用(鹽1克,蔥花,姜末少許,料酒一勺,淀粉1勺,雞蛋清半個,食用油1勺,白胡椒一小撮)碗汁(大蒜3-4瓣切碎,蔥花少許,醬油一小勺,生抽一小勺,醋一勺,白糖2克,鹽1克,雞精1克,白胡椒粉1小撮,香油一小勺,清水15-20ML)
制作過程
STEP1:豬里脊肉切片(略厚一些)加入除油外的其它調(diào)料抓拌均勻
STEP2:加入食用油再次抓拌均勻腌制半小時左右
STEP3:木耳黃花泡好后洗凈控干水分用手撕成小塊備用
STEP4:將碗汁調(diào)料全部混合,攪拌溶化備用
STEP5: 黃瓜,胡蘿卜洗凈切象眼塊(菱形塊)備用
STEP6:雞蛋打入盆中加入一勺水(約10ML)然后用筷子攪打均勻
STEP7:點火,鍋熱后放油,油熱后倒入蛋液
STEP8:翻炒至雞蛋微黃蓬松狀后盛出備用
STEP9:鍋內(nèi)放少許油,待油溫3,4成熱時下入腌好的肉片翻炒
STEP10:炒至肉片兩面變色即可盛出備用
STEP11:鍋內(nèi)留少許底油,油熱后下入木耳翻炒并加入少許鹽調(diào)味翻炒
STEP12:木耳炒軟后下入胡蘿卜片和黃花菜快速翻炒
STEP13:待胡蘿卜片稍稍變軟后下入黃瓜片,雞蛋,肉片
STEP14:接著倒入碗汁
STEP15:快速翻炒均勻裝盤兒完成制作
TIPS:
**腌肉時加入少許蛋清可以使肉口感更加嫩滑,最后加油可疑包裹住肉片中的水分
**打蛋時加入少許的水攪拌可以使雞蛋在炒制時更加軟嫩
**滑炒肉片的時間不要太長,表面變色即可(因為后面還要翻炒),過長時間的炒制會使肉片口感變柴
**木耳不易入味,所以在炒木耳時單獨加一些鹽使其增加底味
**注意各種配菜的下菜順序,順序混亂會影響每種配菜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