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地產(chǎn)商投資200萬元,5年時間獲純利兩億元,他向媒體自揭內(nèi)情,之所以會有這么多空子可鉆,是因為目前房地產(chǎn)制度的缺位。
雖然政府調控持續(xù)出拳,但迄今許多處所房價未真正下跌。房地產(chǎn)商曝光的暴利內(nèi)情,是權利運行的淪落,是制度異化的標本,同時意味著公共紅利的被剝奪。
當公共權利偏離公共福祉的軌道時,制度就產(chǎn)生了異化,變成了為特定階層謀福利的平臺。安居是最渾厚的民生幻想,是政府供給的公共紅利,包含著公租、廉租、給予弱勢群體基礎安居的公共財政打算和公共履行。何況,土地國有,國民更該享有政策護佑下的安居紅利。
遺憾的是,土地國有反而成為滋養(yǎng)制度特權的土壤。無論交易的方法如何變更,但大批的土地財政卻萬變不離其宗,土地在成品房中的成本一直都諱莫如深。無論是權利謀取的土地財政和GDP,抑或資本獲取的利潤,其實都靠大眾,埋單來實現(xiàn)。在這樣的制度漏洞中,公共福祉大批流逝。
資本“良心發(fā)明”將了權利一軍,提示公共權利應當善用權利,保障公共權利:一方面,是房控組合拳應當進行到底,不把房價降下來決不罷休;另一方面,應當將土地財政湊集的海量財富,還富于民,給予大眾,應享有的公共紅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