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世紀以來,上海接收的國際影響風云變更,而上海世博會正成為國際影響的最新標記。無論對上海還是對世界,世博會被賦予了更深的意義。
上海15年=倫敦150年?
在維系了一個世紀的國際化傳統(tǒng)之后,作為世界城市的上海進入了與此前大不雷同的三十年。
從1949年到1976年,上海承擔了全國六分之一的國民生產總值!25萬戶居民擠在人均2.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加上80萬只馬桶和80萬只煤爐,湊成一幅上海市井生活圖畫。”一個時代內,全部城市的文明程度、生活層次降落。
而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自1949年至1985年,上海共向中央政府上繳稅收3500億元,而它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得到的資金支撐卻只有35億元。于是,這座國際大都市遺民的務實以及帶點情感地將外地人統(tǒng)統(tǒng)蔑稱為“鄉(xiāng)下人”等種種行動,似乎也就變得可以懂得。
“在居住空間狹窄、資源缺乏、高積累、高貢獻的情況下,上海人的性格遭到了扭曲!鄙虾4髮W教授朱學勤分析說。
可以懂得的還有,當1990年代得以擁抱全球化并由此重塑其國際大都市形象時,上海表現(xiàn)出的急功近利。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開發(fā)開放上海浦東的決定,上海的身份訴求自此得以同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握手言歡。伴隨著上海飛速的現(xiàn)代化、全球化發(fā)展,與上海全球城市身份想象有關的話語,比如“東方的巴黎”、“中國的紐約”和“東方曼哈頓”等,也開端大批呈現(xiàn)在文藝作品和對上海城市發(fā)展的遠景描寫之中,而當紐約或曼哈頓成為上海的鏡像時,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之于上海幾近紐約化、曼哈頓化或西方化的事實則逐漸清楚。
同濟大學城市計劃學教授吳志強表現(xiàn):“上海用15年時間完成了倫敦用150年才做完的事情。”
上海地鐵系統(tǒng)的建設始于1995年,但僅在過去一年,總運營里程就延伸了一倍,突破420公里。這樣匆匆促是有理由的:預計有1億參觀者前來上海。上海正主辦有史以來范圍最大的世博會。上海盼望通過世博會使這個城市邁入國際化的路途能夠變得更順理成章。
就在上海日益卷入全球化過程的同時,一股與這座城市有關的懷舊風潮也從1990年代開端迅速興起,且至今未見式微。在促發(fā)這一風潮的那些影視文學作品里,上海作為20世紀初遠東最大、最美、最繁榮的國際都市的意義被再三表達,而另一些與本土深入相干的歷史,比如殖民和民族奮斗則被刻意隱去。這樣的懷舊,使根據西方重塑國際都市的努力變得更加無可質疑,然而對于上海來說,這種對歷史的選擇性遺忘則暗示著城市文化身份的喪失。
不可否定的是,這樣的懷舊將或多或少地喚起中國以外的世界對這座城市異國情調的憧憬,上海則因此在全球化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現(xiàn)身機會。在城市競爭日益加劇的全球化時代,博得資本的注意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所有通過突出城市形象為城市發(fā)明現(xiàn)身機會的努力因此都有潛在價值,在當代上海,最近的一次努力顯然就是世博會。
“很難說當今的世博會有什么作用。……對于中國來說,今年的上海世博會顯得特別重要!笔啦⿻夷磺跋,BBC消息曾考慮過這樣的問題!爸袊鵀樯虾J啦⿻顿Y不少,但世博會也將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的知識回報中國,上海則因此成為世界的焦點,現(xiàn)在全世界都在談論上海,這種付出值得!笔啦⿻夷灰恢芎螅啄缴赀@樣說道。
為上海謀求現(xiàn)身的努力,還包含那些有點極端的建設和快至過度的發(fā)展。比如矗立在浦東陸家嘴的那些摩天大樓——繼420.5米高的金茂大廈和492米高的環(huán)球金融中心建成之后,上海還將在2014年擁有一座632米高的上海中心。這些驚人的數(shù)字無疑會頻繁地將上海頂入全球高層建筑排行榜,因而可能比建筑本身更有必要。再有就是曾經占上海民宅總數(shù)近70%的石庫門以及弄堂生活的日漸消散,關于此事,就職于一家外企的上海女孩張穎說,她對上海過往的懷念正變得日益強烈,而對當下上海卻有時會感到陌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