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秀自己的勞動成果
挽起袖子鉚足了勁拔蘿卜,為圈養(yǎng)的大肥豬添食加料……興趣十足的老人們仿佛回到了自家地頭。這是11月2日記者在鄒城市香城鎮(zhèn)敬老院看到的別樣一幕。
香城鎮(zhèn)敬老院除向老人們提供周全細致的養(yǎng)老服務外,獨辟蹊徑預留了10畝地,分"公共地"和"承包地"交付給在院的老人們。符合農村老人特殊需求的田園式養(yǎng)老在獲得廣泛青睞的同時,更折射出農村敬老院服務由"老有所養(yǎng)"向"老有所樂"的悄然轉變。
有地種了心不慌
"秋天種點蘿卜、白菜,春天撒點油菜、菠菜,2月種上芹菜,包芹菜肉大包子吃!"77歲的時迎增大爺是種菜的老把式,他邊為茄子翻著土邊說,"看電視坐久了太累,啥都不如干點農活來得敞快。"
敬老院200多位老人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注意到了這一點,該院在22.4畝的土地上劃出了10畝,提供給老人們種菜、養(yǎng)豬。如今,老人們平時常吃的土豆、白菜、大蔥等蔬菜已經自給自足。香城敬老院副院長薛懷付介紹,"沒想到種菜、養(yǎng)豬這么受歡迎,老人們不光通過下地鍛煉了身體,心態(tài)也好了。"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田園式生活獲得了認可,這讓敬老院的工作人員頗受鼓舞。為此,該院正積極和鎮(zhèn)里磋商,希望擴大種植區(qū)的面積,滿足更多老人的需要!
因人而宜劃地育苗
"我有高血壓,可還是想多少活動活動,就在'公共地'上種了點綠豆。"72歲的李懷菊大娘開始勞作后血壓日趨穩(wěn)定,而她所說的"公共地"是敬老院使用的第一種模式:所有老人可自行種植,產出歸集體所有。
另一模式則是土地承包制,在院老人可向院方申請承包一定數量的土地,敬老院提供肥料、灌溉等全方位服務,收獲后還將收購全部產出農產品,用于敬老院的日常餐飲。
起初,記者對于這樣的一種做法頗為不解,既然產出農產品全部自用,那何不將土地全部設為公共地,再花錢去買不會增加支出嗎?對此,敬老院后勤部負責人李作會一語道破了天機,"首先,承包提升了老人們的積極性,農產品質量和產量大大提高。再者,通過收菜的方式可讓他們手頭有點零花錢。"
為確保老人的運動不至過量,敬老院會按照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來提供土地。"我們搞塊地的目的畢竟不是要讓老人以此創(chuàng)收,更不是敬老院想借此節(jié)省采購成本,而是讓老人們在活動中獲得歸屬感。"李作會說。
從"老有所養(yǎng)"到"老有所樂"
"城里養(yǎng)老院硬件好,老人們能上網偷菜。我們則是利用自身條件拿出土地,為農村老人打造實實在在的'開心農場'。"薛懷付簡單的話語中透露出服務理念的悄然轉變。
"城里老人沒事喜歡打牌下棋,健健身、玩玩電腦,這一套在農村都不好使。"薛懷付表示,"雖然硬件跟不上,但養(yǎng)老服務理念卻要趕上時髦,了解老人們最需要啥樣的精神生活,我們就從哪下手。"
據了解,香城敬老院近期還要舉辦農產品大賽,讓老人們曬曬自己地里的寶貝,由全體老人參與評鑒。目前,鄒城市的鄉(xiāng)村敬老院,都或多或少都為老人們劃出了一塊地,只是運作的方式不同,畢竟求同存異才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老年服務工作勢必向精細化、多元化發(fā)展,對農村敬老院來說,絕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城里模式。"鄒城市民政局局長梁富華表示,"我們要根據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讓各家養(yǎng)老院充分發(fā)揮自身能動性,開發(fā)出最適合自己的養(yǎng)老模式,提升老人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