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名人隆重推薦”、“中國頂尖十大XX聯(lián)合推薦”、“中國著名XX聯(lián)合推薦”……如今,這已成圖書市場上的一道風景,只要是圖書,封面必定會著名家推薦,其中語言不乏肉麻者,據(jù)記者統(tǒng)計,有的名家甚至在一個月內(nèi)推薦了10多種書,令人不禁生疑:這些名家真的看了這些書了嗎?他們知道他們推薦的書的內(nèi)容嗎?
在這些“推薦”中,還經(jīng)常會呈現(xiàn)互相吹捧、循環(huán)推薦的現(xiàn)象。更神奇的是,隨著名人推薦越來越泛濫,讀者反應(yīng)的邊際效應(yīng)日趨凸顯,如今,一本書靠一個名家已經(jīng)不夠了,往往要幾個名家“聯(lián)合推薦”,乃至“腰封”越做越大,有的甚至接近了封面。
然而,在采訪中,記者發(fā)明,絕大多數(shù)名人對自己“推薦”并不知情,作家陳村甚至曾公開批評“名人推薦都是狗皮膏藥”。
畢竟是什么,讓名人推薦變成了“狗皮膏藥”?又如何才干徹底治理這個“狗皮膏藥”呢?
比拼腰封,宣傳語過于浮夸
腰封引來讀者惡感,固然有運動的折頁不太方便的因素,更重要的還是宣傳語的浮夸和虛偽的名人推薦。在網(wǎng)上,有讀者曾經(jīng)專門收集最雷人的腰封,比如一本《德語課》的書,其腰封上寫道:“德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杰作;世界五十大小說之一;一部余華借了舍不得還的不朽杰作;一部S.H.E隨身攜帶的好讀經(jīng)典”。另外一本余秋雨的《問學》,腰封也很雷人,“古有三千弟子《論語》孔夫子,今有北大學子《問學》余秋雨,五年來唯一新著,創(chuàng)制中國文壇散文式文化通史,用最具個性的文筆精心淬煉華夏五千年文化,從學者到先生,秋雨治學的激動進階”。
倘若作為宣傳語,夸張一點也無可厚非,很多人反感的原因在于,這些腰封的宣傳語,充滿了“東方哈利波特”、“西方金庸”、“××同門”、“銷量百萬”等詞匯,這些詞匯除了爭相浮夸之外,基礎(chǔ)上沒有什么內(nèi)容,讀者基本無法從其中獲得書籍本身的信息。有網(wǎng)友批評,“這出版商得急成什么樣,才干把腰封整成這樣?”
出版商為了吸引眼球,在用詞上努力夸張,但是最后的后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一位網(wǎng)友說:“今天去書店,看到一本書大大的腰封上一行字:村上春樹同門師妹,渡邊淳一、黑木瞳最觀賞的日本女作家……華麗麗的把我給雷倒了,連書名和作家名字都沒留心!”
宣傳摻水,名人推薦只是噱頭
除了夸張的宣傳語之外,腰封最突出的則是眾多的名家推薦,這些名家并不限于文化圈內(nèi),其他范疇的名人也常常呈現(xiàn),推薦語真真假假,很難分辨。
這些腰封上的名人推薦語,似乎是從以前的名人作序簡化而來,利益是,本來序言只有一篇,多者也不過兩三篇,但是簡化成為這種一句話的推薦之后,則可以在一本書上放置好幾位甚至幾十位名人的推薦,影響力自然更大。
同樣的問題,名人推薦語往往也只是一些簡短的贊美詞匯,基礎(chǔ)上和內(nèi)容沒有什么關(guān)系。更重要的是,這些名人推薦未必就真的是名人寫的,更不用說是名人看過書以后的評價了。
一名出版社人士告訴記者,名人推薦大概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真看了,但是這是極少數(shù)的。現(xiàn)在全國每天出版的新書超過700本,大部分都有腰封,名人有多少?怎么可能看得過來。第二種是得到名人授權(quán),名人大多都和出版機構(gòu)有合作關(guān)系,出版機構(gòu)借用一下名人的身份作圖書推廣,名人自然也不好推辭。當然,有些不是很熟悉的名人,還需要送點兒禮物,或者辛苦費什么的。第三種則是直接盜用名人的名義,這也沒什么好說的,一般情況下名人也不會為此找麻煩!
遭遇“被推薦”也很無奈
實際上,即便是上了腰封的名人們,也常常難免為難和無奈。
著名學者張頤武表現(xiàn),被人家用作腰封是常有的事情,“有一些是我看書后自己寫的,有一些是人家跟我打過召喚,人情難卻,也是難免的,當然,也有一些沒跟我打召喚就用了,這么做自然不太合適,不過也很難追究!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