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把一切都給了孩子,包括壓力——
-羊城晚報記者 陳學敏
去年6月,國內(nèi)一青少年機構一份兒童快樂指數(shù)調(diào)查報告指出:城市中,有將近一半的孩子感覺缺乏自由,不快樂;另外,65%以上的青少年不認同父母的教育觀念。面對這樣的調(diào)查結果,許多父母感到委屈:我們心力交瘁,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什么卻收到這樣的效果?
我們的“我的父親母親 母親節(jié)-兒童節(jié)-父親節(jié)特別報道”已正式啟動。自征文啟事刊登以來,我們收到了大量讀者來稿,濃濃母愛、綿綿父恩、愛子情懷,洋溢于來稿之中,感動于編者心中。征文活動將于6月20日父親節(jié)前結束,特別報道則會延續(xù)至父親節(jié)之后。
學習生活最不快樂
一切為了孩子未來
“我想出去玩一會兒”“我想當個普通人”“我想獨自做回主”、“我想自己交朋友”……昨日,記者在對廣州一小學二年級某班“我的六一愿望”調(diào)查中收集到的孩子的愿望與禮物無關,與成績好壞無關。
每個人都有童年。當現(xiàn)在的“大人”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大多都曾有過這樣的規(guī)劃:“以后,一定會讓自己的孩子過得更自由、更快樂!”如今為人父母,很多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去愛孩子了……
學習生活最不快樂
“小鳥在前邊帶路,風兒吹向我們,我們像小鳥一樣,來到田野里,來到草地上。”這是農(nóng)村學生小琳在周記上的記錄,從她的文字中,我們感受到,快樂是那樣純真,那樣簡單。“沒有高檔電動車,沒有電玩游戲機,他們卻有屬于自己的的快樂。”小琳的老師潘英說。
和農(nóng)村的孩子相比,城市孩子的物質生活豐富多了:高檔玩具、金貴的食物、新款的服飾,但他們快樂嗎?去年6月,國內(nèi)一青少年機構一份兒童快樂指數(shù)調(diào)查報告指出:47.1%的城市孩子自我評價成長得不快樂,超過半數(shù)的青少年認為父母在教育方式上不能做到比較民主和尊重“什么都管,比較專制”。
孩子對父母飽含愛意的行為不領情,“枉費心機”的結果讓許多城市父母深感困惑。
與此同時,另一份最近發(fā)布的萬名兒童快樂指數(shù)測定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年齡段不同,影響快樂的因素差異明顯。調(diào)查顯示,0-6歲以下孩子不快樂主要原因是需求沒有滿足和讓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11歲以上的孩子則主要是學習壓力大,且快樂指數(shù)隨年級升高越來越低。初三學生尤其感覺“最不快樂”。在“學習生活”、“活動生活”、“集體生活”、“家庭生活”四項內(nèi)容中,“學習生活”得分最低,課業(yè)負擔重和考試成績差,是“學習生活”失分的主要原因。
一切為了孩子未來
“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絕對不會給她報任何興趣班、培訓班!”42歲的廣州市民黎麗每當看到8歲的女兒都充滿自責。自責過后,生活依然:6點起床,7點準時帶孩子出門,晚上5點接孩子放學回家。晚飯后,陪孩子寫作業(yè)、練鋼琴。到了雙休日,還要帶孩子學游泳、學英語、學鋼琴。“為了她的未來,只有堅持。”這位疲憊不堪的媽媽對記者說。
黎麗畢業(yè)于上海名牌大學,丈夫事業(yè)有成,家庭收入豐厚。“對于女兒,我花錢從來不心疼:買最好的玩具、最好的衣服,吃最有營養(yǎng)的食物,上最好的學校,和最優(yōu)秀的小孩交朋友……總之什么都想給她,都會給她。”像天下母親一樣,為了孩子,她在所不惜。
在城市中,像黎麗這樣時刻充滿憂慮的家長不在少數(shù)。“社會競爭太激烈了,大人和孩子這么辛苦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多一點勝算”。
到底該怎樣愛孩子?
“兩歲的女兒愛拿兩個水杯不停地把水倒來倒去,有時還弄濕了衣服。但我不會阻止她,因為我不想看到她沮喪的表情。”余小華是華南地區(qū)某師范大學的學前教育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后,她留校成為導師。從專業(yè)角度分析,她認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家長與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和角度。
“每當別人問到我們將來怎么培養(yǎng)孩子,我們會大度地說‘看他興趣所在,不強迫’!事實上,生活中我們強迫孩子的事情太多了。”余小華向記者展示了過去一個月內(nèi)她帶領本科生做的家庭教育調(diào)查研究報告,在“你的孩子有哪些壞習慣”的選項中,超過85%的家長選擇了“不聽話”;在“你對孩子的將來有何期望”中,164位參與調(diào)查的家長,選擇律師、醫(yī)生、政府領導的占了90%以上。
“希望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家長很少。很多家長潛意識中其實是想透過孩子來實現(xiàn)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或者繼承自己的‘衣缽’。”余小華笑言,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將“愉快”進行到底,家長必須自己要先鍛煉出一個“強大的心臟”:“同年齡的小朋友認識1000多個字,而并不介意自己的孩子只認識300個字,并且還能笑著鼓勵孩子繼續(xù)擺弄積木和布娃娃”。
相關閱讀